智慧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更高要求和标准。建设智慧乡村,不仅要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更要进一步破解当前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和活力。智慧乡村建设既是智慧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
目前,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智慧乡村建设中,体现出两方面优势:
一是对项目建设造价实施控制。在BIM工作模式下,将促成模型精细化、构件材质命名规范化、工程量统计集成数据化;利用计算公式实现造价统计,实现模型与总造价同步,进而精确控制项目成本。
二是便携式BIM三维模拟提升施工准确性。利用前期设计阶段完成的BIM模型,将模型文件导入便携式设备,实现对农村工匠的三维可视化施工交底。相较于二维图纸交底,三维模型更加具体、逼真,避免由于工匠对图纸理解偏差而导致返工等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的情形,提高施工准确性。
目前,BIM技术更多地应用于乡村建设阶段,运维应用则相对较少,这方面潜力空间巨大。例如,有的国家在温室农业生产中运用物联网及BIM技术,使温室蔬菜栽培条件达到最适宜的水平,从而获得最优的蔬菜产量。据统计,荷兰温室蔬菜平均年产量达到每亩5万公斤,而我国这一数据仅为荷兰的35%左右,但人力消耗却很高,人均温室管理面积仅相当于日本的20%、西欧的2%、美国的0.3%。
在智慧乡村建设方面,可以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实际,开发并建设集“村务管理及公开、村财管理、乡风文明、农家店、劳务供需、星火科技、企业展品、百姓新闻”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农村智慧化综合服务平台,采用政府提供平台研发政策、公司负责平台经营的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以“整县推进、村设网点、服务到户”为原则,在不增加乡村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实现村委会、供销合作社、合作医疗所、食杂店、茶叶店等实体店与网络服务平台相结合。目前,福建省泉州市数百个村级行政单位已广泛应用这类平台,农村村域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使村务管理更透明、政府监管更有效,并为“三农”提供了信息化服务支撑。
案例
BIM助力沙岭村更绿色、更智慧
北京市昌平区沙岭村为全国首个超低能耗农宅项目。项目占地25亩,总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共36户;采用徽派建筑风格,排水天沟和马头墙等复杂造型给被动房无热桥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沙岭村通过使用BIM乡村运维平台,可详细了解超低能耗房的项目结构和建筑细节;按不同时段采集其能耗情况,通过与国家相关标准对比,及时检测用能异常的楼栋并为村民提供建议,使超低能耗房运行在正常用能范围内,降低使用成本。
BIM技术目前在智慧乡村运维的应用相对较少,在沙岭村超低能耗房项目中主要为建筑结构展示及能耗分析。随着乡村互联网、物联网等一系列智慧化基础设施普及,这项技术将发挥出更大作用。
一是智慧乡村信息服务平台。统筹村民及旅游者所需各类信息与乡村BIM模型,实现乡村信息的线上整合。人们可通过智慧乡村信息服务平台获取直接信息,安排农事或旅游行程。
二是智慧乡村交通实时智能管理。通过将乡村道路路况信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以及乡村BIM模型和GIS(地理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实现乡村交通智慧化,方便村民出行。
三是智慧乡村建设规划。通过将乡村规划方案与建设方案BIM模型整合对比,使乡村管理者及上级主管部门清晰直观地了解相关信息,从而选出最优方案。通过BIM模型还可了解项目所需各类材料,通过电商平台采购,方便乡村项目建设。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正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智慧乡村“规划-建设-运维”模式,虽有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认识深度不够,行动思想不统一;涉及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大;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乡村级项目建设规划和标准缺失;市场机制及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发挥不够;软件及平台建设不同步等。
乡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实现智慧乡村目标的重要手段,还是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未来智慧乡村、智慧社会的规划建设,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扣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目标及内涵,强调以人为本,坚持总体规划、适度领先、突出特色、实用为先的原则,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乡村管理与服务效率,促进乡村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