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州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中,广西建工五建BIM技术团队搭建起来的机电模型上,数万条管线纵横交错。

       让建筑有了更多可能

       在丘光宏看来,过去,传统的城市建筑多为“横平竖直”的结构。设计之初,建筑设计师根据直线线条进行计算、绘图。但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审美观念不断发展,城市建筑开始追求更具个性化的造型。BIM更大的作用是让建筑有了更多可能。


         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丘光宏有了尝试的机会。2010年,贵港市体育中心项目启动,根据设计要求,项目中3个场馆分别形似荷花、莲蓬和莲子,都是双曲面造型。以往,在传统平面图纸上,曲面无法“立”起来,尤其在绘制时,曲线部分通常只能由一段段直线组成,计算量大,精度较低。丘光宏与同事们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局部采用BIM技术,绘制出高精度双曲面造型解决了技术难题。如今,贵港市体育中心已成为当地地标性建筑。

         为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广西建工五建华东公司总工程师陆征宇也是这个新职业大军中的一员。

         作为一名85后,陆征宇在求学期间就已接触到BIM技术,“当时眼前一亮,觉得这项技术可能会改变建筑行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很有前景。”陆征宇说,因此,2015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便进入广西建工五建技术部门,专攻BIM技术。

         2107年,陆征宇作为技术负责人组建BIM团队,加入到柳州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中,实现BIM技术的全应用。这  座综合性建筑占地达19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广西乃至全国地市级功能最齐全、规模最大的阳光政务服务中心。

         体量如此庞大的建筑,设计、施工必然非常复杂。陆征宇说,其中一个难啃的“骨头”就是项目B区地下室。该地下室面积近4.5万平方米,且为无梁楼盖结构,单个柱帽重达13吨,这为机电安装工程带来了较大困难。比如,无梁楼盖柱帽呈倒锥体状,管线通过时会遇到柱帽倾斜面,需要精准控制标高,施工难度大。不仅如此,B区地下室管线密集交叉,如何解决碰撞问题,也是难点。

         陆征宇和团队运用BIM技术搭建了9种管线综合方案,经100余次模型修正,发现并解决碰撞7800余处,仅40天就完成了4.5万平方米机电安装施工,实现了零碰撞、零返工。

         在陆征宇看来,BIM技术对项目施工的安全保障更是功不可没。在柳州市民服务中心地面部分,其外立面凹凸不规则,外架搭设困难,团队运用BIM技术高精度可视化模拟多种外架方案,并进行受力参数分析,筛选出最优方案,保障了施工安全。

        新职业前景可期

        2011年5月,住建部发布《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正式拉开BIM在中国应用的序幕。近年来,广西也出台了配套政策推动BIM技术发展。陆征宇对此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以广西建工五建为例,2016年,全公司300多个项目中,只有两三个使用BIM技术。而如今,基本每个分公司都建立了固定的BIM团队。

        新技术要广泛推广和使用,也并非易事。丘光宏告诉记者,相对于传统的技术员工作,BIM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懂设计,还要了解施工、设备等知识。尽管一些高校已开设了BIM技术相关方向的课程,但市场上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仍十分紧缺。广西的BIM技术大多数只在项目设计、施工环节应用,在后期运维等领域的应用还是空白。此次,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入选人社部等颁布的新职业,意味着BIM技术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BIM技术应用领域也将成为一片蓝海。随着该工种从推广走向普及,必将为建筑业发展带来全新的变革。

       名词解释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

       定义: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实践过程中的模拟建造,以改进其全过程中工程工序的技术人员。

       主要工作任务:1.负责项目中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专业等建筑信息模型的搭建、复核、维护管理工作;

       2.协同其他专业建模,并做碰撞检查;

       3. 通过室内外渲染、虚拟漫游、建筑动画、虚拟施工周期等,进行建筑信息模型可视化设计;
        
       4.施工管理及后期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