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行业协会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授牌湖南建工、中机国际等7个"湖南省BIM培训基地”,并举办湖南省设计企业技术负责人培训班等继续教育,培训企业BIM人才。对接全省土木建筑类院校,促进院校接轨行业发展动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开展BIM学校教育。谋划“十四五"BIM技术发展蓝图。
       推进BIM正向设计、智能化审查、报建审批,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围绕"Al设计与审查"等共性课题开展合作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推进BIM技术与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的融合发展。
       二、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做好“运动员”。
       做好"BIM+新技术",形成技术集成,发挥1+1>2的作用。
       如湖南建工依托"BIM+物联网技术",自主研发AOPS数字化交付与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建筑资产数字化移交和建筑能耗、设备维护保养等智能化管控。做好"BIM+应用场景”,以供给拓展需求,以需求激发供给。
       如某企业基于BIM平台研发装配式建筑设计软件 PCMakerl,在三维模式下实现模型创建、构件设计、装配式检查等功能,为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提供准确信息;某企业除民用建筑领域外,不断开拓工业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BlM应用场景,取得积极进展。组织、参与BIM交流活动。
       企业积极组织各类BIM讲座、行业沙龙,联合举办湖南省BIM高峰论坛,邀请资深专家开展专题演讲,为加强企业和从业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传播BIM技术应用前沿动态提供重要平台。积极参加历届湖南省装配式建筑与工程技术博览会,并连续同期举办BlM技术应用与建筑工业化论坛,展示BIM最新成果,助推BIM创新发展。开展技能比武,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积极参加湖南省BM技术应用大赛和BIM技能竞赛,切磋技艺、交流经验,获奖优秀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学习应用BIM技术的热情,BIM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BIM应用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BIM本身缺少"软实力"。
       目前BIM软件设计深度与我国现行施工图出图深度、出图习惯及相关图形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设计人员工作量因此明显增加。BIM软件及相关二次开发软件种类繁多,不同软件之间存在数据壁垒,限制交互协同转换,产生应用障碍,造成资源浪费。
       BIM发展缺少“硬支撑”。
       BIM取费困难,BIM取费未列入造价科目,导致部分项目,尤其是国有投资项目的BIM应用费用无出处。BIM模型未实现法定化,以BIM模型进行交付、备案、存档缺少上位政策支持。BIM配套标准跟不上,BIM三维模型的制图标准不完善,出图效率和质量受限,审查标准不完善,智能化审查规范条文拆解工作量大。
       应用主体有"心结”。
       建设单位应用BIM的积极性不高。当前BM技术仍是新生事物,未形成规模化应用,建设单位短时间内难以获取相关技术在提升工程质量、节省工程总投资等方面的优势。部分设计单位对应用BIM存在抵触情绪。现阶段设计单位使用BIM设计时,需分别出具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工作量相应增加,但设计周期及费用未作增加,设计单位积极性受影响。
       从业人员仍在适应BIM。
       BIM是较为复杂的新型信息技术,从业人员中部分老员工使用新技术意愿不足,新员工学习能力强但专业能力和经验不足,培训难度大。
       BIM在研发与应用中存在“山头主义”。
       BIM应用全生命周期未打通。设计、施工、运维相互分离,不同阶段BIM应用程度不同,模型关注点不同,建模方式不同,模型精度不同,命名规则和表达方式不同,影响全过程集成,降低应用效能。
       研发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产业链企业多凭借自身优势各自建立技术研发体系,企业之间难以在共有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推进BIM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建议
       以创新为驱动,吹响关键技术研发的"冲锋号"。
       加快引导BM设计软件研发。提升软件设计深度与我国现行施工图出图深度、出图习惯及相关图形表达方式的匹配度。结合规划建设管理需求,实现BIM数字化报建审批。建立行业统一的BIM数据编码和交换标准。打通不同企业之间、企业不同项目之间、项目不同建设阶段之间BIM数据共享的“中梗阻”,增强数据互联互通和专业协同,推进BIM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扩充基于BIM的标准化部品部件库。推进建筑部品集成化和构件、部品部件的认证工作,进一步实现以构件、部品为基础的全产业链信息互联互通和交互共享。积极与高新科技企业合作,探索Al拆解、识别规范条文及区块链应用,有效解决智能化审查规范条文拆解工作量大等问题。
       以改革为保障,铺设技术发展的"新阶梯"。
       将BIM取费列入造价科目。在国有资金投资等项目中设立BIM应用专项经费,解决工作量增加报价不增加、报价增加无依据等问题。加强BIM标准制定工作。出台更加精细的制图、审图、交付标准及相关技术文件编制深度要点。明确BIM模型法定性。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为BIM模型的交付、应用、备案、归档提供法律依据。
       以应用为引领,扩大新技术的"用武之地”。
       引导"BIM+新技术"的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推进BlM和各类新技术综合集成,使BIM获得更强生命力和应用价值。推动BIM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发挥全流程—体化、精细化优势,推进新技术应用。增加BIM应用场景。除民用建筑领域外,不断在工业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广BM应用,使新技术应用的生态环境更多元。拓展BIM的城市范'畴应用。将BIM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形成更大范围的CIM,使BIM成为数字城市中的基础数据支撑,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和运行。
        以市场为主体,演奏政企共谱的"交响曲”。
        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作用,激发企业家积极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组成创新联合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BIM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发挥重点项目示范作用,拓宽各类技术应用范围,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建立BIM技术研发应用基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智能建造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为范例,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定期梳理、推广成熟技术。
        以综合为导向,念好技术发展的"人才经”。
        提高专业人才培育水平,建立人才培养和发展长效机制,打造多种形式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示范应用工程,培养一批BlM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加大产业工人培育力度,从生产到施工,从车间到工地,培育适应BIM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和储备,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深化合作,为BIM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